![]() |
|










什么是药膳?
中华美食源远流长,享誉海内外,中华医药博大精深,恩泽五千年,两者相结合,形成了独特的中华药膳文化。简单的来说,所谓药膳就是在中医学、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,严格按药膳配方,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,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、香、味、形的美味食品。因此,药膳它“寓医于食”,既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,又在美食享受中,得到较高的营养价值,使其身体得到滋补,还可防病治病、保健强身、延年益寿。
萌芽时期(夏—春秋)
春秋末期,孔子《论语》中写到:"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,食鱼馁而肉败不食,色恶不食"说明食疗药膳已经进入到萌芽阶段...【详细】
奠基时期(战国—汉)
张仲景:"所食之味,有与病相宜,有与身为害,若得宜则益体,害则成疾"。《金匮要略》著有"食禁"专篇,列举了治少阴咽痛的猪肤汤和治产后腹痛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等,这些食疗方至今还被临床所常用...【详细】
全面发展时期(宋—清)
明清时期药膳进入更加全面发展的阶段,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书中除数以百计的可供药用食物外,还有相当多的食疗药膳方...【详细】
注重整体 辨证施食
在运用药膳时,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判断其基本证型;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,给予适当的药膳治疗。如慢性胃炎患者,若证属胃寒者,宜服良附粥;证属胃阴虚者,则服玉石梅楂饮等。
良药可口 效果显著
某些疾病或疾病某个阶可以用药膳或食物为主加以治疗。例如桂枝汤就是食疗方是治疗外感风寒,营卫不和的主方;《金匮要略》中的甘麦大枣汤以治妇人脏躁等,都是以食疗方为主治病的实例。
攻邪居先 食养善后
《内经》提出:"药以祛之,食以随之",古代医家主张在病邪炽盛阶段依靠药物,一旦病邪已衰,在用药治疗的同时,饮食营养亦须及时与保证,以恢复正气,增强其抗病能力。
五味相调 性味相连
以食物的四气、五味、归经、阴阳属性与人体生理密切相关的理论作指导,针对病人的证候,根据"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,虚者补之,实者泻之"的法则,用相关药膳调养病人,以达康复目的。
现代药膳的发展是在总结古人经验的础基上,得以进一步完善,其运用更加附合中医理论的发展,并注意吸取现代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,具备其理论化、科学化的发展方向。其发展特点更具有多样化。
近十余年来,在人类回归自然的呼声下,药膳这种寓治养于食的天然食品,倍受青睐,药膳餐馆如雨后春笋,纷纷面世,各种提高性和普及性药膳书籍不断付梓,专门的药膳机构成立,药膳已开始由中国走向世界,药膳正在向工业化、现代化发展...【详细】
美白、祛斑药膳
更多>>辨证论治 因证用膳
中医讲辨证施治,药膳的应用也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,如血虚的病人多选用补血的食物大枣、花生,阴虚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、百合、麦冬等。只有因证用料,才能发挥药膳的保健作用。
体质各异 因人用膳
人的体质年龄不同,用药膳时也应有所差异,小儿体质娇嫩,选择原料不宜大寒大热,老人多肝肾不足,用药不宜温燥,孕妇恐动胎气,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。这都是在药膳中应注意的。
日月相应 因时而异
中医认为,人与日月相应,人的脏腑气血的运行,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。“用寒远寒,用热远热”,既在采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时,应避开冬天,而采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时,应避开夏天。
环境差异 因地而异
不同地区,气候及生活习惯不同,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也不同,地处潮湿饮食多温燥辛辣,地处寒冷饮食多热而滋腻,而南方的广东饮食则多清凉甘淡,在应用药膳选料时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